“互相加强善意解读”2019年中日媒体对话会

2019/12/18    键睿智库   致力于围绕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在线上和线下搭建活跃的公共交流平台。

主办:日中友好会馆

协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键睿智库

会议时间:2019年12月17日

会场:东京国际文化会馆

与会者名单:

谷野作太郎 日本原驻华大使

八牧浩行    Record China 会长 主笔

廉徳瑰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

(上外日本研究中心 主任)

蒋 丰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日语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

张  桐     键睿智库副总裁 驻日本首席代表

坂东贤治 毎日新闻论说室专业编辑委员(原中国总局长)

泉 宣道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主干(元中国总局长)

八牧浩行 Record China 会长 主笔

井上 波       TBS前北京支局长

青树明子     纪实作家(广播节目主持人·制作人)

何申权     (《环球时报》副总编)

阴丽萍   中央电视台环球视线栏目主编

周  星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孟祥麟  《人民日报》国际部主编

何申权  《环球时报》副主编

杨  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首席新闻主播

郭至君   中国评论通讯社国际部主任

白冬梅   津云新媒体主任

吴  挺  《澎湃新闻》国际部主任

杨颖杰   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国际新闻部主任

王云霞   深圳广播电视集团时政新闻中心监制

段宏庆  《凤凰周刊》副主编

文  晶    新浪新闻高级记者

徐旻(同声传译)上外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

凌蓉(同声传译)上外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

张桐:《中日两国媒体应相互加强善意解读》


12月17日,由日中友好会馆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和键睿智库协办的“2019中日媒体对话会”在位于日本东京的国际文化会馆举行。对话会期间,中日两国传媒人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增进了两国传媒界的相互交流和理解。这其中,一个有关“中日两国媒体应相互加强善意解读”的话题浮出台面。

毋庸讳言,由于社会体制、价值观等等原因,中日两国对媒体性质乃至于本质、作用以及效果、传播手段和方式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这些“不同”的背后无法掩盖“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媒体应该通过自身的报道促进社会向善、趋善、弘善,而不仅仅是爆丑、显恶、煽仇。正因为这样,中日两国媒体相互需要增加更多的善意解读。

从目前来看,中日两国媒体都存在着对对方缺乏善意解读的地方。比如说,中国媒体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军事政策、政府首脑以及天皇制度等方面时而缺乏背景性的深刻认识,时而缺乏善意的解读。再比如,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以及状况、民族政策以及国家统一问题缺乏制度性的深刻认识,从而缺乏善意的解读。

中日两国媒体缺乏善意解读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两国读者的相互误读。这种误读,不会简单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更会渗透到情感层面,直接影响中日两国民众的情绪、情感甚至情操,给两国关系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前几年,中日关系大幅下跌,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媒体缺乏善意的解读,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造成中日媒体缺乏相互善意解读的动因,应该有媒体的不同立场,有传媒人的不同认识,有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种为了博取市场和阅读量问题。所有这些,从当时来看,似乎颇有“结果”,从长远来看,则是恶果连连。身为传媒以及传媒人,应该为此痛心的。

今天,在中日关系趋善向好的重大转折时期,应该努力提倡两国媒体加强彼此之间的善意解读。为此,媒体自身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其报道与评论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十分重要的。此外,传媒人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包括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对媒体的把握和运营水平。不能只图一时口舌之快,不能只求一时轰动效应。再次,中日两国媒体以及传媒人要加强相互交流,促进相互理解。这种交流,应该力求心诚,努力理解对方的核心利益与核心追求,从大局着眼,从战略出发,让自己的笔下直言能够立言、立德、立行。

从这个意义上讲,连续举办多届“中日媒体对话会”,是意义深远又贡献巨大的。



Copyright © 2023.键睿智库   China / Japan
严禁擅自复制、转载、链接网站上的所有著作(文章、图片、图片等) 
ICP备案:202003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