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键睿智库沙龙第一季 “中日关系新畅想”(上)
2017/6/19 王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
键睿智库沙龙第一季
“中日关系新畅想”(上)
2017年6月7日下午,键睿智库沙龙第一季——“中日关系新畅想”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沙龙,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日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王键等专家。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也是实现中日关系转圜的绝好机会。随着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来华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并带安倍亲笔信,中日关系逐渐出现了“破冰”的迹象。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的关系走向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
此次沙龙对话持续了近3个小时,首先各位嘉宾阐述了个人的观点与见解,之后是对话·畅谈·讨论环节,最后对网友们在会前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三位嘉宾的发言可谓妙语连珠,自由讨论中更是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最后的回答问题中也是新意连连。
键睿智库致力于围绕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为公共思考、学术交流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相信此次沙龙对话一定能够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共同推进各界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判断的交流与思考!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聆听沙龙中嘉宾们精彩而又富有智慧的发言吧~!
1

王键:关于中日恢复邦交45周年的想法和建议
一、中日改善趋势明显
我们要注意中日两国今年的三大会见:
第一大会见,是2017年5月4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北京会见了以高村正彦会长为团长的日本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代表团。
第二大会见,是5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代表日本政府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
第三大会见,是5月3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会见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
观察今年两国高层的三大会见,并且随着今年7月G20中日首脑会见与2017年两国首脑正式互访的实现,中日关系回暖的趋势十分明显。
二、日本加入一带一路与亚投行
1.6月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日本经济新闻主办的第23届国际交流会议“亚洲的未来”晚宴上发表演讲。就中国的广域经济圈“一带一路”构想,安倍称:“希望进行合作”,但同时也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作提出了“透明、公平的采购”等要求。
2.鸠山由纪夫近期表示:“一带一路”将欧亚大陆变成命运共同体。鸠山认为,“一带一路”被称作新型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东方终点是日本。相信“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援发展中国家,缩小贫富差距,防止纠纷与战争,会有助于将欧亚大陆变成命运共同体。
3.“一带一路”受到日本学界广泛关注。日本学界对“一带一路”不乏建设性意见
在透明性、环境、遵守当地法律等方面,迄今为止中国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中,或许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中国今后若要对发达国家扩大投资的话,这些问题躲避不了。切莫认为“这些是西方国家故意吹毛求疵,充满偏见的批评”,中国也应该从中认真学习并积累经验。此外,还有一个预测就是中国在“一带一路”上投资的金额并不会太大。这对项目的成功来说或许是理想的。将来,不应该实施发生坏账而留下负债的项目。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需求很高,中国应该在重视规则的前提下,实施融资和援助。中国为了让“一带一路”成功,需要的不是被最高领导人的口号所迷惑,而是要有根据经济的合理性去实施政策的客观性的视野。
三、台湾问题——蔡英文执政周年的日台关系
虽然现在中日关系出现总体向好的趋势,但是我们仍要清楚地认识到,中日关系的改善需要一步一步走。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关键因素,能否处理好台湾问题,也事关中日关系是否能切实改善。关于台湾问题,首先,中日应该恪守中日达成的政治承诺,包括四个政治文件,也包四项原则共识。在这里我想呼吁日本高层在相关问题的对外表态上不要出现“反复”。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要防止日台关系“政治化”。近期日台关系有很多细节,比如3月份赤间副大臣访台、以及日台相互更改机构名称。日台关系有可能成为中日关系向善大趋势中的不稳定因素。
但是,日台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是难以改变的,主要聚焦于冲之鸟礁渔业纠纷、日本食品解禁、经贸合作升级等方面。而如果从岛内的政局的角度来分析日台关系,则应该注意到目前民进党执政无力、国民党内耗严重、第三方力量尚待时日。
四、对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最后,我有六点建议:
1、加强民间交流,尤其青少年的相互学习与认知(2020东京奥运会);
2、加强中日经济互补,互通有无;欢迎日本加入一带一路;
3、加强中日智库交流,尤其是高层级的智库对话;
4、针对45周年与30周年的研讨会要多办一些,创造相互了解的气氛;
5、加强中日军方对话,尤其是是东海与南海的信息沟通;
6、参照上海纽约大学模式,创建北京东京大学。
2

金柏松:以全球化眼光看中日关系
我们看中日关系要从全球的角度出发。近期,中日关系有所缓和,是在中美关系有缓和的情况下发生的。中日关系很大程度上看中美关系的进展状况。如果中美关系进展比较好,那么中日关系大的框架应该是比较顺利的。
要清楚中美关系的大背景
我们首先应该解读中美关系为什么有这么大变化。世界现在处于比较动荡的时代,特朗普上台后,代表了与美国以前完全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美国要务实地发展本国政治、经济和安全,美国优先。美国以往追求价值观外交、安全理念,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太远了,对自己本体的经济实力是有损害的。所以美国要回到自己本体经济的基础上,先发展自己,未来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才能走得更远。
所以特朗普的理念,就是未来应该开拓一个新的时代。以前是讲理念讲得多,以后是务实讲得多。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一直讲究务实,以经济为优、建设为中心。所以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缓和,就是中国的领导人和美国的领导人一拍即合。大家都是以务实地发展自己为优先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看到,中国虽然在倡导继续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全球化,但特朗普好像对全球化不怎么感兴趣。但要客观评价的是,美国经济全球化水平比中国高得多;他从前市场开放的程度比中国要大得多。所以中国提出来要继续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是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全球化水平有差距,中国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
所以我认为,特朗普是认为自己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了,要停一停,等其他国家都追上我了,我再往前走。因此,我们要从这样的角度理解美国,不能单纯地认为特朗普是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相应地,日本经济跟美国的开放水平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特朗普会说,和日本的交易不公平,跟欧盟比,也不公平,所以我认为特朗普的观点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国、日本、欧盟未来要坚持经济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逐步接近美国,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大趋势。按照务实的角度来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其实是中国希望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能够注入新的活力。
如何让海外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
现在有些人提出,“一带一路”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它的边境在扩大,好像扩大到全球了。我在此前提出了中国的一个全球战略,我们在面向全球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时,可以提出“全球新兴经济体振兴计划”。这样讲的话,外国朋友就能很容易理解了,要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现代概念里比较难被理解。本质上就是与全球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开展经济合作。这个计划可以分为很多的区域、次区域,比如在东亚、东南亚、东北亚甚至中国和中东、南美,都是全球新兴经济体振兴计划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就是要通过加强合作,使本国自己的经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那么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又是怎么样一种战略呢?我认为应该是“学习型的国际合作”。发达国家还是比中国发达嘛,中国应该更多地学习日本、学习美国、学习欧盟的好的经验,加强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习主席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我认为世界未来格局的演变,现在有G7、G20、BRICS等等,在变化趋势中,我们看到中美合作对全局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看到去年在奥巴马执政期间,在中国和美国的表率下,世界气候大会达成协议,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国和美国达成电子产品零关税,后来韩国和很多国家都要加入,最后在世贸组织形成了广泛共识。还有世界经济便利化的协议,也是在中美的推动下,大家签了协议。我认为中美关系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背景下,现在看到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从三个角度看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分类,首先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有战争时期,有和平发展时期、友好交流时期,在地理上大家来往时是密切的,哪怕打仗,也是密切的。其中有一定的民族性的关系。这里面经常衍生出历史问题等等。
其次中日间还有地缘关系。如果一个国家迅速崛起,那么已有的平衡就要被打破。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非常快,对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冲击,所以日本很难接受。中日之间是存在这种地缘上的矛盾的。
同时,我也发明了自己的学说,叫“全球化学说”。地缘学说,本来是在古老的欧洲地区发展出现的。当时的欧洲国与国之间战争很多,到了十五十六世纪,大家逐渐总结出国际关系理论学说,随后又被欧美不断总结丰富,行成了地缘学说。但是我们看全球化的发展,也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国家起源以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领域出现了交流以后开始起步的。先有国家的起源,国家概念深入人心之后,地缘学说也逐步深入人心。可是全球化学说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半期,发展地更好。大家对国家的理念在逐渐淡化。各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候就把自己经济贸易的政策甚至主权交给了世贸组织。世贸组织制定的规则,各国的法律也要遵守。这说明了全球化学说,从经济到政治到安全,都在不断发展。对地缘学说,实际上是一种抵消作用。
这是完全不同的学说,地缘学说强调是在地域内,我的发展对你就有冲击;而全球化强调的是,我的发展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发展。所以日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发展,中国的发展可以对日本没有任何影响;日本只要有足够的实力,那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中国也是无法阻挡的。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韩国与俄罗斯相比,国土面积是很小的,但是韩国的GDP总量和俄罗斯是相当的。为什么呢,韩国就是应用了全球化的学说,相信可以在全球发展自己的经济。所以国土面积大小,和本国的经济及各方面利益并不一致。比如日本比较发达,在中国投资,投资购买的土地,面积远远大于钓鱼岛吧?所获得的利益也远远大于从钓鱼岛获得的吧?所以地缘学说的作用在逐步降低,全球化因素、全球化学说越来越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问题
从这三个角度来理解中日关系,我认为大家要更乐观地看待全球化因素。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没有地缘学说的冲突,或者说越来越少。中日关系有很多的缓和,经济领域也是一样。日本2016年在对外贸易上,他的出口增长了3.0%,进口下降了6.4%,但是对中国的出口和对美国的出口却增长比较大,外需拉动日本经济的作用远远大于内需。
2016年度日本经济增长了1.2%,其中外需大概60%以上,内需略有增加,但对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中国赴日旅游游客增长很多,去年有635万,消费带动日本经济增长的效果非常明显,日本国民和企业都可以感受到。2016年汽车销售领域,日系汽车在中国销售有400万辆,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整车还有40万辆,这些数字与日本销售的新汽车总数中占比相当大。所以日本汽车在海外有巨大的市场,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日本应该感到靠近中国这样的邻居,是非常幸运的。要不然哪有这么多游客过来旅游,哪有这么多人买日本的汽车?
我看到商务部发布的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投资,2016年上半年是下降的,但是2016年下半年开始回升,投资开始回暖了。而且JETRO的数据也显示,日本企业在增加对中国的投资计划。所以可以想象,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缓和,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乐观的趋势还是可以看到的。
现在看日本加入“一带一路”,其实和中国的合作是非常广的。最主要的,日本和欧洲作为发达国家,可以在“一带一路”里发挥“第三方合作”的作用。比如中国和非洲开展经贸合作,如果日本直接去非洲发展的话,可能感觉有些困难。但是和中国合作的话,比如中国已经在非洲投资基础设施,日本再进去,就方便得多了。与从头开始相比,风险也会降低很多。中国在非洲援助建设的基础设施,当然欢迎日本、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国的企业前往使用。使当地的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以前世界经济把非洲边缘化,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和非洲经贸来往比较多,实际上是把非洲从边缘地带拉回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非洲经济已经连续20年3%-5%的增长,这是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对非洲来讲也是经济增长的奇迹。现在大家也在提,非洲一些国家的经济也在“起飞”。所以日本对非洲的理解也会变化,非洲国家的发展比较快的阶段,合作的机会也会增多,日本的产品在非洲更受欢迎。
所以这样的合作,会使中日合作的利益越来越大。利益越来越大,大家对诸如钓鱼岛的争端,就会觉得是小问题,大家对小问题的处理就会轻松一些,就像喝茶,喝多一点、喝少一点,就无所谓了。